第2章 讲敦煌学的中年人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umixs.info

    说着话,看了一眼王学政,又喝了一口饮料,说:“我叫姚冠群,是西靖市社科院的。趁国庆放长假的机会,来敦煌再看看,为正在写的一篇论文找一点材料。”

    继而,又颇为感慨地说:“现在,见敦煌很火,很多披着冒充敦煌学家外衣的骗子,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滥竽充数欺世盗名,将好好的敦煌学糟蹋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而像我这样专心致志静下心来研究敦煌学的人,反而受到排挤。”说到这儿,脸上露出一丝愤愤不平的神色,又说:“我现在写的这篇论文,是关于王圆箓如何保护藏经洞那些珍贵文物的,要还王道士一个清白公平。”

    发泄完心中的郁闷,心情好受了一点,又紧紧看着王学政,片刻,随口问道:“小伙子,你是哪里人,搞什么工作的?”

    王学政顿时一怔,姚冠群也在研究王圆箓?这真是太巧了。于是,急忙说:“姚老师,我是湖北人,在森迪亚公司上班,搞软件开发。业余时间,也很喜欢敦煌学,但就是没有什么成就。今天在这里遇见姚老师,感到非常幸运,也很高兴。”

    姚冠群见他也喜欢敦煌学,仿佛遇到了知己,就一脸认真地说:“像你这样的年轻人,研究敦煌学的不多。你是理工科出身,又搞计算机,还爱好敦煌学,确实不错。”

    紧接着,又感叹道:“如今的年轻人,都很现实,也很浮躁,一心只想着发财,静下心踏踏实实研究学问的不多,能够搞出成绩的那就更少了。”

    王学政微笑着赶紧一连说了几个是是是,又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向王圆箓道士,就用请教的语气问道:“姚老师,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但是,如今有很多人认为,是他的愚昧和贪婪,才造成了无数文物的流失。还有人说,王圆箓是敦煌的罪人。”

    闻听此言,姚冠群睁大眼睛,紧盯着对方,一脸严肃地说:“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我也听见了不少。我认为,王圆箓不仅不是敦煌的罪人,相反,还是敦煌的有功之臣。”

    说到这里,禁不住叹了一口气,神态凝重,郑重其事地说:“现在,我就要为王圆箓王道士翻案,换他一个清白。如果没要他,那些珍贵的文物,早就被破坏得一干二净,不剩一件了,哪里还有驰名中外的敦煌学?”

    王学政情不自禁地笑了,暗想,今天运气太好了,遇到了一个研究王圆箓的敦煌学家,如果能够从他嘴里得到一些历史真相,这对发掘爷爷说的那些宝藏,大有好处。

    就在他要进一步联络感情的时候,手机突然响了,是一段清脆悦耳的《华尔兹》。王学政急忙冲姚冠群说了几声对不起,掏出手机一看,见是一个陌生的号码,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就疾步走到一边接听。

    双方一说话,王学政高兴地几乎要跳起来。对方就是他要找的那个卖旧书报的孟老汉。便大声嘱咐孟老汉,要他在原地等一会儿,自己很快就会来的。

    接完电话,往前一看,见姚冠群已经随着人流走出了很远。人很多,密密麻麻的,一个挤一个,想追也追不上了。心想,他的工作单位是社科院,等用的着的时候,再去找也不迟。

    于是,转身奋力向后挤去,等出了大门口,已经是大汗淋漓,浑身湿透了。也顾不上擦汗,就颠颠颠地跑到旧书摊前,见孟老汉正赤脚坐在阴凉处,端着一个绿皮茶缸正喝茶呢。就微笑着轻声问道:“孟师傅,你来了?”

    孟老汉眯着两眼,紧紧盯着王学政,片刻,冷声问道:“小伙子,你要找我?”又解释道:“今天早上起来,去了一趟废品收购站,来迟了。小伙子,你找我一个收垃圾的,有啥急事情?”

    还没等王学政张嘴,卖饮料的女人就插话了,用当地土话,叽哩哇啦地说:“孟老汉,这小伙子从外地来咱敦煌旅游,找你有急事,你倒还摆起臭架子了,看把你能得像花果山上的齐天大圣孙猴子。”

    王学政微微一笑,语气十分谦恭地问道:“孟师傅,我非常喜欢敦煌。你这里有没有写敦煌莫高窟的书,特别是写那个叫王圆禄王道士的,如果有,我全买了。”

    孟老汉认真地想了想,最后,摇着头说:“写王圆箓的好像没有。”继而,又说:“如果有,就在这里。小伙子,你自个儿找一找。找见了,全买给你。”说完,注视着王学政,摇摇头,嘴里还不停地嘟哝着,“王道士死了快有一百年了,还有人惦记着他。”

    王学政急忙蹲在地上,忙手忙脚地翻捡起来。孟老汉的旧书摊摆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不少的旧书,有成套的也有支离破碎的,大多数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报,印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深深烙印,也有更早的,繁体字的,大大小小的堆成一摊。

    找完书摊上摆放的旧书,王学政又把三轮车的旧书报翻了一遍,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两本写敦煌的很薄的书,一本是《敦煌藏经洞初探》,一本是《敦煌莫高窟主要人物研究》,就是没有找见有关王圆箓的,不免很失望。

    于是,就将这两本书递给孟老汉,问道:“孟师傅,麻烦您再想一想,这两本书是您从哪儿收购来的,在我买之前,有没有别的人买去?”

    从这两本学术性很强的书上推算,极有可能是一个收藏的。这个人,不是专门研究敦煌的学者,如同姚冠群一样,也是敦煌文化的爱好者。倘若顺藤摸瓜按图索骥,能够找到这个人,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见王学政刨根问底,孟老汉不乐意地抬起头,语气有点敷衍地说:“你再找找,书都在这里。”又说:“有没有人买去,我也说不上了。我在这里摆了十几年书摊,来的人很多也很杂,谁能说的清楚。”

    在王学政又低头翻找的时候,卖饮料的女人讥笑着说:“孟老汉,你一个收垃圾的,也知道莫高窟的历史?要想了解莫高窟的历史,还得找我张大嫂。你知道,前多少年,来莫高窟旅游的人,哪一个不问问我?”

    孟老汉笑着揶揄道:“你张大嫂为了钱,把啥人都敢糊弄。不要说中国人了,就是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也被你哄得转圈子。”说完,放肆地大笑起来。

    趁这机会,又细心翻了一遍旧书摊,王学政还是没有找见一本有关王圆箓的书,不禁大失所望,沉重地叹了一口长气,又问道:“孟师傅,这两本书是您从哪儿收购来的?您还记得吗?”

    孟老汉端起绿皮茶缸,仰头喝了一大口水,盯着王学政,略有不满地说:“小伙子,别急别急,让我好好想一想。年纪大了,好多事情转眼就忘了。”

    王学政也不敢再催促,忙了半天,感觉嗓子干得厉害,就买了张大嫂的两瓶矿泉水,一瓶递给孟老汉,而自己一口气喝掉了一瓶的多一半儿,这才擦擦嘴巴,满怀期望地紧紧凝视着孟老汉,等他说话。

    “小伙子,我记起来了,记起来了。”拿了对方的一瓶矿泉水,孟老汉的记性忽然好多了,不一会儿,猛地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地大声喊道,“是我从老黄家收来的。记得那天,好像是一个礼拜前,老黄的三儿子从家里抱出来很多旧书旧报,全卖给了我。为了这些破书,还花了我三十多块钱呢。”

    王学政不由得大喜,急忙问道:“孟师傅,您说的这个老黄家在哪儿?”见孟老汉扭扭捏捏地又不愿意说,心中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就拿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用恳求的语气说:“麻烦孟师傅告诉我,老黄家在哪儿?”

    孟老汉接过钱,笑嘻嘻地说:“这小伙子是个明白事理的聪明人。”顺手把五十块钱装在兜里,瞥了一眼张大嫂,见她正在给一个黄头发的外国男人卖饮料,于是,压低嗓音说:“老黄家在同盛小区,原名叫黄卫东,不过,现在大家都叫他黄世仁。”

    王学政嘻嘻一笑,赶紧说了几声谢谢,紧紧拿着那两本书,疾步跑到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极其麻利地钻进去,连声催促司机开快点儿,向位于福利路的同盛小区疾驰而去。

    为了套进两人的关系,他紧紧附和着说:“老师说的很对,敦煌学这几年很热,有不少人研究,但是,据我所知,像老师这样高水平的人不多。”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王学政的这个马屁拍得真有水平。中年人听了,脸上即刻很明显地露出一股得意的神色,仿佛找到了知音,很热情地说:“小伙子,我研究敦煌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如果你有时间和机会,就找来看一看。”

    就在大家凝神静心观看的时候,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突然响起来,惹得众人纷纷回头查看。王学政见是一个约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儒雅和蔼的脸上流露出一丝矜持,微笑着解说那尊栩栩如生的雕像。

    见大家露出一丝惊讶,中年人不自然地又很谦虚地笑着说:“我见大家都是第一次来莫高窟,对一些历史掌故不熟悉,就毛遂自荐,给大家解释几句,也不知道爱听不爱听。”

    “爱听爱听。我们巴不得有你这样一个好老师给我们做向导呢。”一个看起来好像是大学生的姑娘满脸堆笑,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中年人,说,“老师是不是研究历史的?知识很丰富。”

    于是,参观完藏经洞,借着行走在甬道上的机会,王学政有意识地靠近中年人,拿出一瓶饮料,递给他,笑着恭维说:“老师您讲的真好。我们大家受益匪浅。对莫高窟神秘的佛教文化,还有您说的敦煌学,又多了很多了解。”

    中年人略有自矜地微微一笑,接过饮料,喝了一口,继续说:“敦煌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这个说法,是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在1930年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王学政是第一听见“敦煌学”这个词,也弄不清楚这里面包含的曲曲折折。不过,从字面上理解,大概就是专门研究敦煌的一门学问。

    说完,又担心卖饮料的女人只顾卖饮料挣钱,把自己的嘱咐不当作一回事儿,就给了她十块钱,千叮咛万嘱咐,满脸堆笑,要她一定把自己的话转告那个卖书老汉。

    卖饮料的女人拿着写有手机号码的小纸条和十块钱,用很奇怪的眼光紧紧盯着这个戴眼镜的斯斯文文的年轻人,脸上流露出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和警惕。

    她在莫高窟大门口卖了十几年饮料,风里来雨里去,见过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也跟这些外地来的男女老少,为了几毛钱,吵过数不清的架,但是,就是没有见过王学政这样的游客。替他说句话,转交一张小纸条,就大大方方痛痛快快地给了十块钱。

    中年人谦虚地点点头,自我介绍说:“我是专门研究敦煌学的,对莫高窟的历史,略知一二。”又指着洪辩的雕像,说:“后人还写了几句赞美洪辩的诗。”随即,脱口念道:“一从披削,守戒修禅,志如金石,劲节松坚。”

    听到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用羡慕钦佩的眼光看着,纷纷夸赞起这个中年人。石窟里顿时议论纷纷,充满了活力。王学政心中蓦地一动,暗自寻思道,这个中年人对莫高窟的历史很熟悉,对我很有帮助,不能错过。

    藏经洞面积不大,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北壁贴壁建有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塑着一尊栩栩如生的泥像,画有两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其左侧一尊比丘尼,右侧画有一个近侍少女。整个壁画,肃穆庄重中透露着温馨的生活情调。

    “这座泥像是晚唐时期,唐宣宗敕封的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雕像。洪辩自幼性灵超群,深受父母的教育熏陶,饱学经纶,明晓事理,出家之后,潜心佛学,经过多年的修行,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可是,在大门口紧紧找了一圈,也没有发现昨天的那个旧书摊,王学政在失望之余,站在一棵高大的枝叶茂密的白杨树下,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卖书的那个老汉的踪影。

    这时,人越来越多,熙熙攘攘的。无奈之下,王学政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留给紧挨旧书摊的一个卖饮料的年约五十来岁的当地女人,还耐心地嘱咐她,如果卖书老汉来了,就给他打个电话,有非常紧急的事情。

    这几年,兴起了一股文化旅游热潮,敦煌也不例外,不惜花费巨资大打旅游文化牌,以千年莫高窟藏经洞为核心,着力宣传丝绸之路文化,开发了不少品牌,大大提升了敦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国内引发了一股敦煌热。

    很快,王学政就随着人流来到编号为“17”的藏经洞。大多数来敦煌旅游的人,特别是那些外国游客,都是不约而同奔着王圆箓发现的藏经洞而来的。因为那里隐藏着一段人人都想知道的震惊世界的秘密。

    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即公元1900年7月12日,王圆箓道士在清除淤积在石窟甬道的泥沙时,无意中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从而以一个极其鄙贱愚昧的道士身份,一跃而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写下了令人仔细寻味不尽的一页传奇。

    紧紧看了王学政一会儿,才明白这里面没有什么阴谋,就急忙将十块钱装进胸前横挎的小包里,又仔细念了一遍小纸条的手机号码,这才露出一口黄牙,笑着点点头,用蹩脚的普通话说:“年轻人,你放心,孟老汉一来,我就告诉他,你找他有非常要紧的事情。”

    王学政感激地笑了笑,说了一声“谢谢阿姨”,就十分费力地挤到售票窗口,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挤出一身热汗,才买了一张门票,跟着旅游的人流,走进了莫高窟。今天,他要去王圆箓发现的那座藏经洞看一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丝有价值的东西。

    天刚放亮,王学政就急忙起床,收拾一番后,迎着初升的旭日,走出玫瑰宾馆的大门,匆匆吃过早点,顺着昨天的路径,一刻不停地坐车直奔莫高窟而去。经过整整一夜的休息,精力又恢复如初。

    如今,正是夏末秋初时节,敦煌的天气很热。又值国庆长假,来莫高窟游玩的人也很多,还有不少的外国人。大门口聚集了很多小摊小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熙熙攘攘,乱糟糟的。

    他记得,昨天见过一个旧书摊,在莫高窟大门口,有很多旧书旧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守着摊位。说不定,这些旧书旧报堆里,就藏着很有价值的东西。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有这方面的淘宝经验。他想从这些旧书旧报中寻找到一丝王圆箓王守福埋藏宝物的踪迹。

阅读重剑有锋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www.umixs.info)



随机推荐:打脸是门技术活炼明大秦之万代帝王都市之最强仙道重生之追爱少女火影之超级副本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