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殇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最新网址:www.umixs.info

    大爷爷走后,爷爷凭借自己出色的石匠手艺和吃苦耐劳,不但在半洼村立住了脚,还成了家。奶奶是爷爷用半袋麦子换来的。奶奶比爷爷小十岁,她所在的村子在东平湖边上,十年九涝,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临近春节,她爹为了不饿死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为半袋麦孑将女儿嫁了出去。奶奶个子不高,脾气火爆,干嘛嘛行,她以两年不到的间隔,一溜烟地为爷爷生了六子三女九个孩子,除了三儿子未成年生病夭折了,其余八个孩孑全都茁壮成人。夏家成了半洼村跺跺脚村子抖的厉害角色,凭着儿多势众成了半洼村一等一的大家大户。

    夏家人多家大,但贫穷却是他们克服不了的顽疾。能让这么多孩子吃上饭不挨饿已倾尽了夏家爷爷的全力,但要让那么多儿子都能顺利讨上媳妇成家立业却已非他能力所为。那个年代,被贫穷吓怕了的普通家庭的姑娘,找婆家先要看对方家里有几缸陈米几缸陈麦,以防嫁过去挨饿。像夏家这种嘴多粮少、陈面难接新米的家景,是让很多姑娘望而却步的,吃饱穿暖才是她们开始新生话的第一要素。因此大夏家要想开枝散叶,免不了费一翻周折。

    但困境难不倒主意人。好在夏家奶奶精明,男孩子们也个个头脑灵活,善于另劈蹊径,曲线救国。普通人家的姑娘不愿嫁,他们就找那些成份不好的人家的女儿,她们出身不好,一般人家不敢娶。但夏家仗着三代贫农,根红苗正,不怕讨这样的媳妇让人说长道短。更何况这种姑娘不讲彩礼,娶进门子也听话,小辫子在婆家人手里攥着,一般不敢造次。用此方法,夏家几个儿子全都不费力地找上了合意的媳妇。大儿子的丈人解放前参加过还乡团,解放后被新政府当汉奸给毙了,女儿十五岁嫁进夏家;二儿媳和五儿媳的娘家都是地主,解放后也被镇压了;四儿媳的娘家爹是个投机分子,挨过批斗,进过监狱,虽然姑娘长得如花似玉,却也不得不嫁给了夏家最矮最丑的一个儿子;只有夏家最小的六儿子一一兄妹排行老八的夏荷的父亲夏如海,娶了顶着富农帽子的邻村张家的大女儿张文英,也就是夏荷的母亲。夏荷的外婆家虽说是富农,但也和贫农差不多,吃一样的粗茶淡饭,穿一样的破布麻衣。夏荷外公是一名私塾先生,还教过夏如海识字,夏如海后来还常给夏荷姐弟几个背起外公作的对联“冬去春来又长一岁,辞旧迎新欢渡新年″。老人家是个心窄面薄的老学究,在地富反坏右的年代被批斗,心里窝了口气,得了个急病撒手人世,去世时留下五个儿女,最大的儿子尚未娶亲,最小的女儿只有九岁。夏荷的母亲张文英是五兄妹的中间一个,上有两哥,下有两妹。父亲去世后,心灵手巧的母亲靠走街串巷卖丝线,给人绣花挣钱养家。大儿子不到二十岁就干起了拉脚的活计,赶着毛驴车去几百里外的省城为公社和大队里的代销点拉货物。二儿子在生产队挣工分,十五六岁的张文英则退学担起了家庭主妇的角色,做饭,养猪,喂鸡,做针线,还要割草喂驴,照顾两个妹妹上学。都说穷人的孩孑早当家,的确,过早的生活重压锻造了她的泼辣能干,但也造成了她脾气暴躁,点火就着的个性。不但两个妹妹怕她,就连两个哥哥也让她三分。张文英后来嫁了同样是火爆脾气的夏如海,夏如海的大男人主义让她不堪忍受,但出身的短板却又让她不得不处处低头,再加上婆婆的凌利强势,张文英在结婚后跳过一次井,喝过一次药,均未死成,后来有了孩子,特别是夏如海招工去了外地的煤矿,她的日子才消停些了。这是后话。

    奶奶与爷爷的生活总在磕磕绊绊中度过,她对爷爷的声厉内荏仿佛是她在时不时地舔尝自己婚姻的伤口,可她却又无视别的女性对婚姻不自由的痛苦。奶奶似乎没有觉出自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她就这么矛盾而任性地守着她的世界,不推翻,不改变。

    奶奶在夏家是神一般地存在,在她的荫护下,夏家这棵大树不断地开枝散叶,发展壮大,成了半洼村不容人忽视的存在。

    夏荷所在的村庄叫半洼村,村西村北是丘陵山地,山不高,但位置重要,山上有军用雷达,驻扎着部队;而一路之隔的村子的东面和南面,则是平整低洼的阔田,中间被曲曲弯弯的水道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洼地。水道的水分几路从泰山汶河泻洪下来的,在半洼村汇集后流入东平湖。这些洼地是小麦、玉米、豆子的主要产区,水大的年份,这些地里也种高粱。而丘陵和山上的薄田,则主要种地瓜和小米什么的,石头地堰上还种一些芝麻、葵花,蓖麻,成熟的时候被小孩子偷摘了去打牙祭。小村庄虽然穷,但有山有水,风景还算好,比起附近山窝里和沿河分布的村落,这里算是旱涝保丰收的,村里的光棍也比别的村庄少很多。夏荷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

    夏荷出生的夏家,在半洼村属于外来户,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家族。他们是从爷爷那辈迁来的。据说他们的老家在山西大槐树,爷爷兄弟两个,父母双亡,逃荒来到了山东半洼村。大爷爷聪明,又有力气,是个好劳力,很快就领着弟弟在半洼村立住了脚;爷爷年纪小,比较木讷,但却有一手石匠的好手艺,他会打磨。石磨在他们那个时候的农村可是不可或缺的好东西,辗米辗面,离了可不行。正当兄弟俩的日子蒸蒸日上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大爷爷跑了一趟省城济南,回来迷上了赌博,不仅输光了家里的粮食,连下蛋的鸡也被别人抱了去还赌债。大爷爷不甘心就这样输光光,一天风高月黑,他半夜去偷了村里二闯家的地窖,把地窖里藏的地瓜全背出去卖了,换成钱作赌资。他本来计划这次赢了钱,就把地瓜按高价赔给二闯家。哪知又输个底朝天。更可怕的是,二闯媳妇一看准备过年储存的粮食没了,一口气没上来,晕过去了,再醒来就成了个絮絮叨叨的二傻子,疯了。大爷爷本是善良之辈,一看自己造下了孽业,羞愧难当,就留张纸条给弟弟,说自己要去天津卫闯荡,挣了钱再回来还帐。哪知一去无音讯,生死不知。爷爷后来去找过哥哥几次,但每次都空手而归。有人说大爷爷死了,有人说大爷爷发了,爷爷了解大爷爷的脾性,觉得他如果过得好,一定不会抛弃自己的弟弟,他既然杳无音信,一定是过得不如意,更有可能,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每到逢年过节,爷爷总要烧几刀火纸,念叨念叼,希望哥哥在阴间过得轻松些。

    奶奶的暴脾气应该是从娘家带来的,但她在娘家的待遇和境况却无从考究,别人不敢问,奶奶也不说。娘家是奶奶一个诲莫如深的问题。除了逢年过节让大儿子提上一斤油条或拎两瓶地瓜干酒去走亲戚,其余时间皆不相往来。后面出生的孩子,有的还未去过姥姥家,就随着外公外婆的去世而断了来往。爷爷说,奶奶这是在恨自己的父亲用半袋麦子卖了自己。

    奶奶有着让人捉摸不透的个性,按她强势而不甘落人下风的性格,她应该不会屈从于父母的买卖婚姻,但事实是她不吵不闹地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大她十岁的爷爷应该不是她的意中人,因为她从不给他好脸色,可她却又极力维护爷爷的尊严,绝不允许除她以外的任何人对爷爷有一丝一毫的大不敬,尤其是她的子辈和孙辈;奶奶嫁作人妇,成了夏家的掌门人,大情小事都是她说了算,爷爷只是个二当家。如果把夏家比作一棵树,爷爷是树根,奶奶却是树冠,夏家的一切都在她的笼罩之下。爷爷是远近闻名的“怕老婆“,对这个矮他半头的小脚女人,他实在不敢有脾气。奶奶改变了半洼村“女人不当家,当家样样瞎“的旧习,她在夏家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当时社会上小脚封建女人解放的急先锋。

    奶奶解放了自己,却不解放别的女人,不但给儿子们灌输男权思想,连女儿们也不放过。她的儿子们大部分继承了她血液中的强势霸道,娶进家的媳妇们个个奉老公和婆婆为青天,偶尔有哪一个不听喝令的,除了被老公打,还要被她这个婆婆打骂,甚至被轰回娘家。直到媳妇儿认怂,给婆婆和老公道歉才算完;奶奶对女儿的教育也从不含糊,在“三从四德“的遵守上和媳妇儿没有亲疏远近。大女儿是和母亲表哥家的儿子订的娃娃亲,丈夫脾气暴躁,挨打受骂是家常便饭,刚结婚还哭着回娘家诉委屈,但每次都被母亲凌言厉语地骂回婆家去,后来心死了,也就不来了;二女儿则是被母亲和大哥因为一句人情话,许给了大哥买鱼时认识的一个朋友。二女婿住在东平湖边,以打鱼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兄弟三个,两个光棍。二女儿吃不上,喝不上,就哭着回娘家,给这个哥哥要点,那个哥哥要点;三女儿是夏家最小的孩子,从小和侄子一块儿长大,天不怕地不怕,不像两个姐姐性格软弱,倒随了母亲的桀骜不驯,自己看电影谈了个男朋友。但母亲不能容忍这种没有媒妁之言,有损夏家门风的姻缘,死活不同意,三女儿倔脾气上来,和男朋友悄没声息地私奔了。奶奶气得大病了一场,并发下毒誓:此生与这个女儿不复相见。后来三女儿夫妻托了夏家远远近近的亲戚和哥嫂们与母亲说合,但老太太就是咬牙不应,至死也没和女儿缓和关系。

    在那个缺吃短穿的年代,人们却毫无压力地以生孩孑为荣,特别是生男孩孑为荣。谁家男孩多,谁家风水旺,村里老头老太太都会念叼这样一句话“有儿不愁大,没有指望啥″。因此村上“七狼八虎“的家庭有,为了生出儿子造就的“七仙女八仙女“家庭也有。孩子生得多了,难免又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婆婆和媳妇同时坐月子,或者是小叔小姑比侄子侄女小的例子比比皆是。夏荷的小姑就是在大嫂进门后生的。那年正是麦收,奶奶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打场扬麦,觉得不舒服就请假回了趟家,个把小时后又回来了。在家做饭的大嫂听得婆婆屋里小孩哭,就拉着十岁的二妹妹去屋里看,只见婆婆被窝里裹的个刚出生的小娃娃,惊得瞪大了眼。那个年代避孕措施少,虽然婆婆生的孩子已经够多,况且儿媳进了家,婆婆再生孩子多少还是有些尴尬,所以怀孕的婆婆用裤带束紧了肚子,刚进门的儿媳愣没注意到婆婆的身体变化。几个月后,大嫂也生下了儿子,那个因婆婆年纪大缺奶吃的小姑姑,就和小侄子一起叼起了大嫂的**。

    夏家的实际当家人是奶奶。爷爷本就老实木讷,性格软弱,况且穷人家娶媳妇不易,自然处处让着老婆。奶奶是小娇妻,占着年龄优势,又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脾气又强势,自然在家里说一不二。况且一个接一个儿子的出生,更增强了她在家里家外说话的底气。

    夏荷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鲁中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离泰山很近,周围两面山,两面水,风景秀丽,这也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九十年代以后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这是后话。

    夏荷原名不叫夏荷,叫夏荷花,夏是姓氏,荷花是名。名子是父亲起的,就地取名是原来农村人的习俗。男孩子按辈分起名,女孩子就随便些。夏荷出生的时候,门前的荷塘里正开满了大朵大朵的荷花,初小毕业的父亲就随口起了荷花这个名字。那时候农村孩子多,兄弟姊妹们常按看一二三四的顺序起名字,或者围着某个物件起名字,比如村里有女孩叫大妮二妮三妮的,有男孩叫仓的,有叫囤的,还有叫缸沿,缸底,缸盖的,更有甚者,叫狗腚,狗屎......五花八门,名字越奇怪,孩子越娇贵,贱名好养活。夏荷姊妹兄弟的名字也脱不掉这个风俗,都围着荷塘叫起来,后来出生的弟妹,弟弟小名叫藕,妹妹大名叫荷叶。

    夏荷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学校里兴起了改名字的热潮,许多男孩子丢掉土得掉渣的辈份,改成两个字的名字,如张磊,李建......女孩孑则把花呀朵呀的俗名字改成叠字的时髦名字,如倩倩,丽丽,等等,夏荷也不落后,将夏荷花改成了夏莲莲。那时候改名字不像现在这么复杂,要到公安局去报备,只要给老师说一声就行,免得老师叫错了。夏莲莲叫了半年,班里转来一个同名同姓的女学生,于是班里出现了只要老师一提夏莲莲的名字,就会出现两个女孩同时站立,面面相觑的尴尬局面。在老师的建议下,夏莲莲决定自己改名,她本来也开始嫌弃莲莲这个名字有点娇情,想来想去,决定把原名字中的花去掉,叫夏荷,不落伍也不俗套。

阅读夏荷的前半生最新章节 请关注完美小说网(www.umixs.info)



随机推荐:打脸是门技术活炼明大秦之万代帝王都市之最强仙道重生之追爱少女火影之超级副本

上一页返回目录下一页
推荐本书加入书签报告错误